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,如今中国已成为安利在全球最大的市场。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,与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的经商之道密不可分:在安利,始终坚持诚信为第一标准。
逆“深圳速度”,开张前先用三年打“地基”
1992年,安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。彼时,改革大潮风起云涌,人们做生意讲究的是“速度”,其中尤以“三天盖一层楼”的“深圳速度”最为著名。但安利进入中国的第一步却反其道而行之:在正式开张营业之前,它先花了三年时间在广州打地基、建工厂。这不仅开创了直销行业先河,而且在那时的外企当中都不多见。而接受建工厂的挑战,担任安利在中国第一任生产部总经理的员工,名叫颜志荣,即今天的安利大中华总裁。
车间墙角为圆弧设计,避免积尘;地板使用聚酯涂料,清洁耐磨;生产线上全是国外引进的高端设备;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被引入办公区周边,做成了调节室温的“保温器”;高货架仓库的地面水平达到高低误差低于正负1.5毫米的“超级平”的标准。设施先进、环境一流,这座工厂的施工标准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可以说是首屈一指。工厂建成投产之时,即1995年4月,安利(中国)才开始正式营业。
然而,好事多磨。开张后第三年,即1998年,因为国家政策变动,直销被暂时禁止,这家工厂乃至安利(中国)都不得不暂时停业。政策出台当晚,安利(中国)管理层没有片刻耽搁,将这一情况连夜汇报到了美国密歇根州亚达城—安利总部。非常时刻,理查·狄维士先生的一句表态在安利(中国)流传至今,“We will persist (我们会坚持到底)。”
有了总部的坚定支持,安利(中国)管理层很快制订了“不慌、不乱、不离、不弃”的八字方针,在禁令当天深夜发布公告,表示尊重并积极配合政府的决定,严格按政策规定修改营运方案;同时保证对营销人员和广大消费者承诺的服务不变。
三个月之后,即1998年7月,安利(中国)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了变革,以“店铺加雇佣推销员”方式转型经营,成为首批获三部委批准的转型企业,并全面恢复经营。
1999年,安利创办人理查·狄维士先生访华。他来到受风波影响而暂时停工的广州工厂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站在一条专门为他临时开通的雅蜜产品生产线旁边,理查信心满满地预言:“Gan(颜志荣的英文姓),好好享受现在的空闲吧。很快整个工厂就会开足马力,那时候你会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!”不仅如此,走出工厂后,他还指着周边那一块原本属于美国食品商Kellogg的土地和厂房说:“在不远的将来,这些也都会属于安利!”
后来的事情的确如理查所料,Kellogg的厂区被安利(中国)收入囊中,安利广州工厂历经多次扩建,成为了占地超过14万平方米的大型生产基地。2012年,安利(中国)又投资6亿元,开工建设占地7.8万平方米的第二生产基地。与此同时,安利(中国)的店铺也遍布全国各地,达到了260多家。安利在中国迅猛发展,到2003年即业绩突破百亿元大关,成为安利在全球最大的市场。
忆及当初,美国安利公司董事长史提夫·温安洛坦言,转变并非易事,因为“我们很难从美国总部或者其他海外市场获得经验”。他认为,“安利在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时,最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必须真正理解当地市场,包括当地的文化、经济、政治以及风土人情。”
每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,都会经历种种“不适症”。在与中国市场环境的磨合中,它们有阵痛,有妥协,甚至决绝。安利(中国)却实现了让人羡慕的一幕:共融。凭借其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大胆变革,它在中国市场不但站稳脚跟,发展壮大,并且逐渐展露出其在商业领域的锋芒和行业翘楚的诚者风范。
2005年,中国政府颁布《直销管理条例》和《禁止传销条例》,中国直销业由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;2006年12月,安利(中国)成为首批获得直销牌照的外资公司之一。
|